本文觀點:
流量升級的原因2017年6月13日,我寫了一篇“唱衰小程序”的文章。 在小程序初期,有很多人的看法,是和我相同的。認為“小程序 PK APP”,勝算并不大。1年的時間,我明白了1件事情,擂臺搭錯了,你在旁邊磕一噸焦糖瓜子兒,也等不出輸贏。 看小程序這個賽道,不該看 “小程序 PK APP”,也不該看“微信 PK Android”,而是看“微信 PK 智能手機”。 為什么? 移動浪潮的興起,是因為“智能手機”的發展,帶來了流量紅利。小程序浪潮的興起,是因為“微信”社交能力的開放,帶來的流量升級。 1. 追憶移動浪潮智能手機的出現,大大的提高了用戶的終端保有量。它太簡單便攜,人手一部??墒菗Q一個角度想,如果智能手機沒有出現,世界會怎樣? 2018年,可能會有“9毽鍵盤”、“大屏”電腦,專供于三四線城市,老年人,小鎮青年。沒有智能手機,可能人手一部電腦。 智能手機最性感的點,不在于讓一些不觸網的人觸網,而在于流量的重新洗牌。這一點,只有它可以做到。
人生海海,我們大部分時間在拼“定位”。 一畝三分地,種了玉米就不能種高粱。你需要找到你的差異化優勢,才能贏得競爭??墒悄承├顺毕?,這一畝三分地迅速洗牌,種了的玉米被全部拔了下來。
智能手機的洗牌,在于“使用場景”的洗牌,因為LBS,移動性等帶來的隨時隨地的場景。這大大拓寬了整體的使用頻次和使用時間。在這波使用場景的浪潮下,產生了各種場景解決方案的公司,比如:吃飯、出行、打發時間……
微信的洗牌,在于“用戶”結構的洗牌。這導致了用戶接觸信息、使用信息的方式的完全顛覆。微信社交能力的開放,帶來了“用戶”結構從渠道集中式的公域流量轉化成用戶為中心的私域流量。
所以小程序的價值不在于小程序是什么?而在于微信開放了自己的終端價值,這個開放帶來了什么? 2. 為什么當初會錯判?我們當初為啥會比較“小程序 PK APP”? 為了形成“短平快”的判斷,我們經常會貼標簽。比如:實習生小姑娘一臉花癡的說“我的idol太帥了,簡直是行走的荷爾蒙,我要給idol生孩子” 你說:“小鮮肉就是長得好看,實力都不行”。
拜托,人家idol都特么42歲了好么,見了面,你都得叫人家一聲大哥。(這個case并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哦,不要瞎想) “標簽”,幫助我們迅速定義未知事物,卻模糊了事物的全貌。 如果牛在你心中的標簽只有“黑白色”,那我問你是否見過牛尾巴是“666”的?你就不會知道,站在你眼前的這一只就是。
標簽化思考導致我們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在看小程序賽道時,很多人同樣用了標簽化思考,導致使用了錯誤的擂臺。 為了快速定義“小程序”,我們給它貼了一個“類似app”的標簽。原來安卓、蘋果手機上使用“微博APP”,現在微信中使用“微博小程序”。
這樣的“標簽”,遮蓋了什么全貌呢? 為了更好的說明,我先來拆解下移動浪潮的全貌:
對應到小程序賽道,這個全貌是什么呢? 小程序浪潮下的終端是“微信”,開發者原來搶的是“移動手機”里的用戶,現在搶的是“微信”里的用戶。 終端帶來了流量,流量和價值直接相關。
小程序能力開放前,“微信”里的用戶你是很難碰到的。“微信”和“移動手機”在終端價值上,是一個級別的。
小結移動浪潮的興起,是因為“智能手機”的發展,帶來了流量紅利。小程序浪潮的興起,是因為“微信”社交能力的開放,帶來的流量升級。 流量升級的結果每一個小程序,都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你是在玩兒微信里的公域流量還是私域流量?” 如何判斷公域還是私域? 這里提供一個判斷標準——根據用戶的使用場景。
小程序的流量升級,是因為出現了私域流量。私域流量的作用是什么呢?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 NO.1 “贏家通吃”模式失效淘寶店主想多賣貨,過去怎么辦? 需要買直通車,需要沖擊金鉆,需要提高淘寶搜索排名。這面向的是“公域流量”。 現在怎么辦? 搞粉絲群,搞社群,把“公域流量”拉出一部分到自己的“私域流量”。 為什么要搞私域流量? 在選擇爆炸的情況下,用戶的每次選擇都是站在一個茫茫的大海上。海上滿滿的都是船,用戶會看到離他近的船,或者體量大的船。小船的被看到的機會,很少。 私域流量的存在帶來了什么? 天崩地裂,大海被拆分成很多“淺水湖”。我是一艘小小船,用戶在“大海”上看不到我,我就開進他身邊的“淺水湖”。
每日優鮮,玩兒的是公域流量。干死了無數生鮮電商,成為了用戶在海上可以看的到的大船。而社區團購生鮮,玩兒的是私域流量,通過一個個寶媽建立的微信群,拼團買生鮮。 公域流量是中心化的,這種模式下火的是“規模經濟”。贏家因為規模增大帶來了經濟效益的提高,規模增大后,成本分攤得更低,獲客成本更低。所謂贏家通吃。 私域流量去中心化的,這一次,“規模效應”失效了。正所謂 場下格斗沒套路,亂拳打死老師傅。微信中的“關系”形成了天然的壁壘,導致了去中心化。大海,因為這些關系的存在,變成了“淺水湖”。
NO.2 用戶行為的“驅動力”不再是“需求”Fogg模型闡述了如何讓行為發生。Fogg模型認為一次行為的發生需要具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這三個要素是: 動機、成本、觸發點。
舉一個例子,一家飯館想吸引用戶走進來吃飯,這個行為的發生需要如下條件:
要完成這次行為,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區別在于,這三個要素出現的順序不同。公域流量是“動機”驅動行為,私域流量是“觸發點”驅動行為。
兩者行為的驅動點完全不同。 如果你是玩公域流量,你需要降低“主動觸發”下的用戶摩擦。在用戶有一個動機的時候,幫助她迅速完成行為。做到用戶所想即所得,讓用戶快速找到你的軟件。用戶心理想要的是,don’t make think,don’t make wait。 如果你是玩私域流量,你需要降低“被動觸發”下對用戶的打擾。 Emmm,這,真的有點復雜哦!會在第3節中重點講哦! NO.3 流量池結構變為“沙漏”提到“流量池”,最容易想到什么?
沒錯,用戶分層。
私域流量做不了雞尾酒,因為“底是漏的”。
APP,強調的是轉化率,強調的是一節節,分子小于分母的比例。轉化率永遠是小于1的,如果做到0.9,已經可以封神了。 小程序中,強調的是分享,強調的是一層層,分子大于分母的裂變K值。K值大于1才算及格,1.1的100次方=13780 ,但是0.9的100次方=0.000027。 分享帶來了流量的復利,解決了留存的問題。分享,是整個私域流量池模型成立的根基。
小結私域流量的作用是什么呢?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
“禮物經濟”給小程序的啟示上文提到了私欲流量池結構變為“沙漏”。這里就不得不重點講一下分享,你以為我要講用戶分享的18大驅動力?你以為我要講裂變的起點是“人民幣”和“社交幣”? 不,我們站的高一點,玩兒的大一點的。 私域流量的分享其實在做的是“禮物經濟”。
從禮物經濟的3大特點中,我們可以獲得針對于小程序流量的玩法兒啟示。 1. 禮物經濟中“互惠”是媒介,但不是目的互惠是一種語言。 小明分享了一個“原價999,團購價9塊9”的拼團鏈接給姜太公公。拼團成功后,小明和公公各自省了900元。請問,小明潛意識里,是希望不久的將來,姜太公公也幫助他省900元錢么? 不會,小明對于姜太公公給他的回報沒有預期。 互惠,是一種媒介,是禮物經濟中語言。就好像,見面問一句“你吃了沒”。實際上,對方吃了啥,根本不care。 對小程序開發者的啟示:要讓“互惠”成為一種溝通的方式,不要把互惠看的太重,否則會本末倒置。小程序的各種玩兒法“拼 搶 坎 送 比”,都是一種溝通的媒介。 2. 交換禮物目的是——增加禮物的往來
和商品銷售不同,禮物贈予是要在雙方建立親密關系。當禮物在群體里流通,形成了一系列相互交織的關系網絡,出現了一種去中心化的內聚力。 禮物經濟在于關系的維護,通過贈送禮物,強化了雙方的關系。如果破壞了雙方的關系,就不能稱為禮物,比如:什么樣的禮物會破壞朋友圈的關系?打卡、廣告、利己分享。比如:什么樣的禮物會破壞朋友的關系?沒完沒了集call。 對小程序開發者的啟示:當小程序的某種裂變玩兒法,用戶已經麻木甚至厭惡時,這種玩兒法就已經跳出了禮物經濟,它不能對用戶的關系起到正向的作用。 3. 禮物具有“外部性”禮物的商品價值和消費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無關緊要的。禮物的價值,通過“送”而達成。禮物的價值不在于禮物本身。一個沒有送出去的禮物,沒有價值。 禮物這種東西,具有很強的外部性。 回到互聯網。 小程序需要具有“外部性”,用戶通過分享,感知到價值。用戶沒有分享,感知不到價值。只有這樣,分享才能成為必備操作。
對小程序開發者的啟示:用戶通過分享,“才能”感知到小程序的核心價值。“才能”這兩個字兒很重要。 小結私域流量的分享其實在做的是“禮物經濟”,從禮物經濟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獲得針對于小程序的3大啟示。 總結這篇文章寫的有點難哦,感謝你能看完,本文觀點回顧: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