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開年第一文,威廉有一陣子沒有發文章了,這段時間一直忙著在微信小程序的海洋里暢游(掙扎),所以自然關注的重點大部分都在小程序領域了,尤其是社交類小程序。
最近被一款叫做「她說」的小程序吸引了,覺得有點意思,于是想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這個小程序上手很容易,就三個頁面“消息”“推薦”和“我的”,主業務流程十分簡單,用戶在填寫部分資料后即可開始進行匹配,每天系統只會推薦給你21個可匹配對象(甚至由于目前用戶池子過淺,存在可能只有3個匹配對象的特殊情況)。
插句題外話,有人會問了為啥推薦人數要定在21個呢?威廉起初是想,也許「她說」產品經理很中二,根據西方傳說人類的靈魂重量是21克來定的這個數字,畢竟這個也算是一款幫助用戶尋找靈魂伴侶的社交產品,這里也就不在此過多去揣測了。
由于威廉設置的是只匹配小姐姐(科科~),匹配成功后將由女生出題,你來回答,回答完畢發送給女生,再由女生決定是否通過好友,成為好友后便可開始正常的聊天了,不難看出,「她說」難怪不叫“他說”,產品更加傾向和保護女性用戶,社交決定權也掌握在女性用戶手中。
當日匹配機會全部用完后,需要等待第二天中午12點系統刷新后才會再給你推薦一批新的用戶。而威廉每天的日常就是等待刷新完成的模版消息通知,再屁顛屁顛回到小程序里,匹配21次,成功就聊聊,不成功就關掉繼續等待第二天刷新,無事可做的等待期就被拉進了他們的用戶交流群里瞎扯淡,就這樣不知不覺連續使用了快兩周時間了。
打著“優秀社交”旗號的「她說」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你是否了解了「她說」?
「她說」團隊對產品的介紹
從「她說」團隊關于產品的介紹,不難看出,「她說」的定位是一款幫助用戶認識優秀又好看朋友的校園社交小程序,用戶目前說白了也就是大學生用戶,所謂全新也就突出在“優秀”二字,暫時把它稱為“優秀社交”吧。
而威廉被它深深吸引,并想拿出來分享的,也正是“優秀”二字。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的年代,用戶通過手機接觸到各種美女帥哥簡直易如反掌,各類直播和陌交APP中也都充斥著各色各樣各種款式的好看皮囊。
鮑魚吃多了也難免食之無味,好看的皮囊看多了,也不免會讓用戶有些審美疲勞,存在一部分提前“覺醒”的用戶對于陌生人交友不僅停留在異性吸引和情感交流這些低層次的需求上。因此,如今常常會在許多陌生人社交APP里看到,越來越多的騷年們在個人資料里會備注上“不約”“約炮滾蛋”“只想走心”之類的簽名。
不難看出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需求已經在漸漸發生變化,從最初原始的約炮渴望逐步變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交友意愿。
而提到交友,又有圣者言,見色起意看皮囊,日久生情看靈魂。各取所需的新朋友確實好交,畢竟豬朋狗友,酒肉朋友都是招之即來的,哪里有酒,哪里有故事,哪里就有他們。
但是“難交”(不是指的難相處,而是缺乏途徑去接觸到的)的正是越來越多的人想通過社交產品去認識的有趣靈魂,soul、一罐等APP在2018的強勢表現正是抓準了用戶需求的細微變化,并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人人都渴望與優秀的人同行
「她說」正是想幫助泛大學生們去認識這些散落在祖國各地的有趣靈魂。
而有趣的靈魂最為可視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優秀”。威廉第一次打開「她說」去匹配時就被用戶的高質量給震驚了,系統推薦的21個用戶中四分之一都是清華北大的妹子,其余也不乏人大、暨大等985、211知名高校。
想想,如果你能夠與高質量的用戶匹配成功的話,就如同獲得了一種優秀者成功者對自己的認可,其實間接滿足了馬斯洛需求理論最為高層的兩個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會使用戶感覺到極致的愉悅和滿足。
有次威廉跟一個很優秀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時,她說自己后悔以前念書時沒有去更好的學校,因為自己平時考試永遠是第一,第二名都跟自己差了幾十分,覺得很沒意思。她覺得自己只有跟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才能激發出更大的潛能,去了更好的學校可能現在可以達到更高的層次。
中國人傳統文化中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說,朱就是好人的意思,墨就是壞人的意思,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從古至今,中國人就是把客觀事物對于個人影響看的很重要,所以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反復的經歷一些相似的場景:小時候,父母會語重心長的跟你交代,不要跟壞孩子玩,要跟好孩子玩;讀書時,老師會孜孜不倦地教育你,要考上好的學校,跟優秀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工作時,同事會反反復復跟你強調,以后一定要去大廠,跟大牛一起工作。
每個人都期望跟優秀的人在一起,處在一個優秀的環境之中,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網上有個故事說,李嘉誠的司機要離職了,于是李嘉誠想給自己的老部下一筆200萬元的養老費來感謝司機這么多年兢兢業業的工作。但是他的司機一口拒絕了,反倒說自己已經有了千萬資產。李嘉誠聽了就很詫異,自己的司機一個月才幾千塊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存款。司機不緊不慢地告訴他,平時會經常聽到李嘉誠坐在車里打電話說到對于股票和地產的分析,自己也會跟著投資一點,日子久了就賺了不少錢。
這個故事想說明的就是其實決定你發展的不僅僅是學歷和智力,你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走什么樣的路。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里,“優秀社交”的需求是無處不在的。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與優秀的人同行,或是使自己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優秀,或是激發自己內心中更大的潛能,亦或是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等等。
「她說」的打法
既然需求有了,那么如何通過解決痛點,去控制用戶心智去攬活用戶肉體便成為當務之急。
「她說」小程序正在發展的初期,也正在經歷從清華北大哈佛耶魯等名校學生,到全國985、211高校,再到現階段準備向全國所有高校推開的三步走階段,不由讓人聯想起創立于2004年的國際社交巨頭Facebook,他們也是經歷了先從哈佛出發,再到美國常青藤高校,最后面向全美高校的發展歷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總是周而復始,但「她說」的成與敗還有待時間去檢驗。
盡管一個已經成為帝國,另一個談起或許為時尚早,但「她說」還是具有自己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國內的社交產品正處在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微信控制了10億用戶;也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微信只是控制了10億用戶的熟人關系鏈。陌生人社交還尚存著無限的可能,同時陌生人社交更為細分的校園社交領域更是無限可能中的可能。
如果說社交的本質是鏈接。那么微信作為國內社交領域的龐然大物,縱使手里緊緊攥著10億的用戶,但也無法做到鏈接起所有的用戶,用戶的關系鏈所呈現的形態并非是線性的,而是一個個球狀的,剖出去一度人脈和二度人脈之外,三度以及上的人脈就是徹徹底底的陌生人關系了,這是微信無法去鏈接的,就如同圍棋對弈一般,白子若是熟人關系,那么黑子就是陌生人關系,穿插交錯在一起。
但隨著微信小程序的推出,使得在10億用戶流量的基礎上,去做陌生人社交,去串聯這10億用戶中的多度人脈成為了可能。而「她說」小程序,或者是說社交類型小程序的優勢正是在此。
基于微信小程序生態,「她說」從一開始就囊獲了一批清華北大高校學生作為核心種子用戶,再去鏈接微信生態中的10億用戶里的多度人脈,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實現用戶數量和規模的快速翻滾。由于小程序“即開即用,用完即走”的獨特屬性,使它無需下載,進一步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但同樣基于此,也造成了動態流量無法在小程序內部實現沉淀的弊病,好在「她說」小程序做好充分準備,通過相關聯的公眾號和用戶微信群去進行用戶的積累和沉淀,以此來解決這個問題。
野望的危與機
新的特色加新的打法可謂是讓「她說」一往無前虎山行,但究竟能否撥開云霧見光明,還得看看是否能夠消散掉擺在眼前正午當空的陰霾。
效率是大考
首先,互聯網的本質是效率,社交產品則是幫助用戶去獲得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更加高效的社交能力。但對于「她說」而言,”優秀社交”難免會增加用戶匹配成功的門檻,降低用戶社交效率。畢竟人人都想認識比自己優秀的人,那憑什么優秀的人要認識比自己差的人呢?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就跟談戀愛一樣,喜歡你的人你不喜歡,你喜歡的人又不喜歡你,這還談個p的戀愛。
威廉親測了一周,每天21個匹配對象,一共匹配147次,去除個別實在下不去手的妹子外,我主動匹配了120次,然而成功匹配最終轉化為好友6個,匹配成功率才剛到5%。如果用戶長期處于一種匹配得不到回應,低效率的社交狀態,勢必會對其他用戶的真實性和產品自身的可靠性產生懷疑,并最終會導致他的流失。
難以為繼的優秀
其次,優秀的人永遠是極少數的,若比作***,那優秀的用戶是塔尖,大部分的用戶是塔身和塔底座,「她說」這座***的穩定性,就全靠塔尖去加固去牽引,難度可想而知。
從清北校園走向全國高校,隨著用戶人數的不斷遞增,用戶質量的下滑也是無法避免的,產品內部氛圍也有可能遭到破壞。一旦喪失了”優秀社交”的特征,純拼“好看”,「她說」的可替換成本是極低的。
除了潛在的危險之外,當然更多的還是機會 。
維度無強者
每個社交產品可以是不止一個維度的,但一個維度只會有一款成功的社交產品。就如同說到LBS陌生人社交會想到陌陌,說到熟人關系鏈社交會想到微信一樣,在一個維度上一山不容二虎,用戶的記憶點永遠是第一名,而不會有第二名。
「她說」在校園匹配式社交的維度上基本沒有對手,就算將維度放大到校園社交層面上去,自從人人網轟然倒塌后,就再無可以讓用戶叫得出名字的強者出現。
光有外部條件還不夠,打鐵還需自身硬。
戰略的勤奮
經常聽到一句話就是“戰術上的勤奮是無法彌補戰略上的懶惰的”,而“「她說」”在我看來戰略上是很勤奮的。校園社交產品成也校園,敗也校園,十分容易被禁錮在校園場景之中,不可自拔。
其中最大的命門就是“畢業季”,大部分大學生用戶的生命周期只有區區四年左右,一旦畢業就面臨著身份上的改變和社交產品的遷移。但是這種遷移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影響造成的,師弟會受到師兄的影響,大學畢業生會受到職場前輩的影響,這種影響最終的結果是導致校園社交產品被替代,用戶大幅流失。
而「她說」短短幾行產品介紹中也透露出了團隊對于這一點的長遠思考,讓職場大牛去影響大學畢業生,完成身份轉變之時,還將大學畢業的用戶繼續留在產品之內。
結尾
機會與挑戰并存,打著“優秀社交”旗號的「她說」小程序任重而道遠,它或許只是社交小程序的一個代表,在它的身上閃爍著無數成功社交前輩產品的影子,可能否在危機之中左右逢源,閃轉騰挪,沒人可以回答,只能有待時間去檢驗,但從現在的些許端倪足以看出「她說」無法掩蓋住的“狼子野心”。
而目前就其功能而言符合微信小程序的生態,雖然無需下載和教育,降低了用戶使用成本,但除了“匹配”和“聊天”之外再無用戶可玩的功能,可謂是一款極簡的“工具型”產品,只是起到吸引用戶并完成體驗的作用,無法進一步滿足用戶的日后期望型需求。
因此現階段通過公眾號和微信群快速沉淀的用戶才是關鍵,在完成初期用戶積累后,不出意外很快會上線帶有社區功能的APP產品并將微信中積累的用戶導入其中,「她說」的發展模式或許之后會成為越來越多微信小程序產品的發展模版。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樂!2019一起繼續在產品的道路上與優秀的人通行!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