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我寫了一篇“唱衰小程序”的文章。 在小程序初期,有很多人的看法,是和我相同的。認為“小程序 PK APP”,勝算并不大。1年的時間,我明白了1件事情,擂臺搭錯了,你在旁邊磕一噸焦糖瓜子兒,也等不出輸贏。 看小程序這個賽道,不該看 “小程序 PK APP”,也不該看“微信 PK Android”,而是看“微信 PK 智能手機”。 哪里錯了?為了形成“短平快”的判斷,我們經常會貼標簽。 比如:實習生小姑娘一臉花癡的說“我的idol太帥了,簡直是行走的荷爾蒙,我要給idol生孩子” 你說:“小鮮肉就是長得好看,實力都不行”
拜托,人家idol都特么42歲了好么,見了面,你都得叫人家一聲大哥。(這個case并不是發(fā)生在公公身上的哦,不要瞎想) “標簽”,幫助我們迅速定義未知事物,卻模糊了事物的全貌。 如果牛在你心中的標簽只有“黑白色”,那我問你是否見過牛尾巴是“666”的?你就不會知道,站在你眼前的這一只就是。
小結:標簽化思考導致我們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在看小程序賽道時,很多人同樣用了標簽化思考,導致使用了錯誤的擂臺。 錯誤的擂臺:小程序 PK APP回到小程序。 為了快速定義“小程序”,我們給它貼了一個“類似app”的標簽。原來安卓、蘋果手機上使用“微博APP”,現(xiàn)在微信中使用“微博小程序”。
這樣的“標簽”,遮蓋了什么全貌呢? 我們來拆解下系統(tǒng)結構:
我們一直在爭論什么?
卻忽略了最底層的終端PK,終端帶來了流量,流量和價值直接相關。
正確的擂臺:微信 PK 智能手機正確的擂臺在于“終端價值之爭”。 為了說明“微信”的終端價值,我們先看下“智能手機”的終端價值。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大大的提高了用戶的終端保有量。它太簡單便攜,人手一部。可是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智能手機沒有出現(xiàn),世界會怎樣? 2018年,可能會有“9毽鍵盤”、“大屏”電腦,專供于三四線城市,老年人,小鎮(zhèn)青年。沒有智能手機,可能人手一部電腦。 智能手機最性感的點,不在于讓一些不觸網的人觸網,而在于流量的重新洗牌。這一點,只有它可以做到。
人生海海,我們大部分時間在拼“定位”。 一畝三分地,種了玉米就不能種高粱。你需要找到你的差異化優(yōu)勢,才能贏得競爭。可是某些浪潮下,這一畝三分地迅速洗牌,種了的玉米被全部拔了下來。
智能手機的洗牌,在于“使用場景”的洗牌。因為LBS,移動性等帶來的隨時隨地的場景。這大大拓寬了整體的使用頻次和使用時間。在這波使用場景的浪潮下,產生了各種場景解決方案的公司,比如:吃飯、出行、打發(fā)時間……
微信的洗牌,在于“用戶”結構的洗牌。這導致了用戶接觸信息、使用信息的方式的完全顛覆。微信社交能力的開放,帶來了“用戶”結構從渠道集中式的公域流量轉化成用戶為中心的私域流量。 (具體的洗牌方式會在下節(jié)中詳細闡述)
所以小程序的價值不在于小程序是什么?而在于微信開放了自己的終端價值,這個開放帶來了什么? 總結一下啦
留個小問題:這一波浪潮的紅利期會到多久呢?歡迎在下面評論討論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