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到2014年上半年,那時候,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黎貝卡的異想世界】【咪蒙】等賬號還沒運營;那時候,和別人講微信公眾號,如同癡人說夢;那時候,投資商對微信公眾號不屑一顧。
2014年7月,微信廣點通上線,從此以后,公眾號如地下的野火燃燒。經過2015年一整年的力量積聚,終于在2016年沖破地表,形成燎原之勢。公眾號媒體產業終于成型。
2017年,資本大舉進入公眾號媒體市場,今天一些頭部原創大號的盈利和估值,令人咋舌。回顧2014,恍若隔世。
2017年1月9日小程序正式上線,是微信公眾平臺公眾號后,又一次革命性事件,但經歷一天的舉世關注后,熱度迅速消退,接下來的春節假期讓小程序徹底冷卻下來,看空小程序的論調甚囂塵上,甚至有人喊出小程序注定失敗的論調。
這一幕,與當年公眾號遭受到的冷遇何其相似!
在微信創造的移動互聯網生態中,微信公眾號通過極大降低內容生產成本的方式,最大化提升了內容生產力,改變了內容的生產關系,讓各行各業的人進入媒體創業這個領域,從而實現了媒體變革。小程序的邏輯也是如此,通過極大降低應用生產成本的方式,最大化地提升了連接生產力——縮短了連接鏈條,完善了連接體驗,提升了連接效率,從而讓商業唾手可得。公眾號改變了媒體,那么小程序將改變商業。
當年關于公眾號的質疑,最集中的一點是:公眾號的流量在微信上,命脈掌握在騰訊手里,所以公眾號前景堪憂。公眾號發展繁榮后,第二個集中質疑點是:內容生產是國家專營??氐模瑳]有互聯網內容經營許可證,公眾號媒體內容生產者(自媒體)將不能從業。
今天關于小程序的質疑,最集中的一點也非常類似:小程序所有接口都是微信的,命脈掌握在騰訊手里,所以小程序是戴著鐐銬跳舞,是難以施展的;第二點也類似,無非是動了別人的利益蛋糕:小程序讓商業唾手可得,也等于改變了已有的服務環節利益,比如蘋果應用市場。
因為小程序比APP更高效,所以蘋果這樣的巨鱷,將會流失應用市場的大量商業份額,所以必然會狙擊小程序——比如應用號這個名字,蘋果就不允許微信使用,而不得不使用現在這個帶有理科味道,不大能為普通消費者理解的詞——小程序。
所有的偉大,都來自于質疑。當年的蘋果手機如此,當年的微信如此,當年的公眾號如此。
我所理解的小程序,將會徹底改變商業,讓商業唾手可得,孕育出新的商業形態。它比單純改變了媒體,讓內容生產力爆發的公眾號,能給企業、商家、給創業者以更加廣闊無垠的馳騁天地。
但是,小程序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必須依附于流量,無論線上的,還是線下的,才能生存和發展。公眾號媒體產業,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因為它占據了微信的流量和內容優勢;擁有線下流量者,店面資源、場地資源、戶外廣告資源、線下服務體系資源者,也將是最大受益者之一。而能將線上線下優勢合一,用小程序打通線上線下者,則是最終的受益者,那時候新商業就真正出現了。
小程序創造的機遇,會讓每一個人受益,每一個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長項去決定自己怎么做小程序,因此,具體怎么做,我是提不出什么具體建議的,但具體不做什么,我倒是有具體的看法:認為在小程序制作上可以大有所為的做法,是錯誤的,有悖于小程序的邏輯的。
小程序最基本的邏輯,是極大地降低制作成本和技術門檻,從而高速完成服務連接。指望通過小程序制作賺錢的生意經,可以休矣!企業和商家也不要認為小程序很難制作、很難理解,它非常簡單、非常便捷,追求連接的效率是小程序的第一要義,所以一定要把它做輕。凡是做得復雜的、重的小程序,一定是錯的。小程序制作,不是一門技術活,而是一門創意活,非要在小程序制作上搭臺唱戲,你一定要把自己定位為創意制作公司,而不是網絡科技公司。
如果說當年飽受質疑的公眾號是一張白紙的話,今天飽受質疑的小程序就是一張金紙,天生燦爛,你需要做的只是創造**。而公眾號和小程序,是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兩道景物,它們各自獨立而又相互映襯出美好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