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對于什么樣的產品,我認為下面的這幾種指標都會在產品工作頻繁用到,接下來簡單講一下我對這幾種指標的理解:(1)新增數據:新增設備數、新增注冊數、注冊轉化率通過觀察這幾個數據,主要用于兩個用途:
其一,初步評判各渠道流量質量,匹配度,成本。目前市面上App流量的主要來源無外乎以下幾種渠道:
手機廠商自家應用商店(華米ov等應用商店)
第三方應用商店(應用寶,360應用商店)
信息流廣告投放(抖音,快手,頭條等)
品牌,裂變,自然流量,口碑傳播等
通過對比各類渠道的新增設備數,新增注冊數。可以了解到目前流量來源分布占比,并依此去計算渠道投放成本。即單用戶成本=總投入成本/有效新增用戶數(不同產品對有效定義有差異)。
舉個例子,如果華為商店新增設備數和小米商店新增設備數是2:1,但是他倆的新增注冊數比例是1:2,那他們兩個渠道對比,很明顯小米渠道的用戶更愿意注冊,更愿意使用產品,那在兩家投放價格一樣的情況下,市場應該加大對小米渠道的投放力度。這樣才能將整體用戶成本降低。
因此,通過對不同渠道的新增數據橫向比較,可以指導市場部門去對比成本,優化渠道投放計劃。
其二,初步評判新用戶流程是否合理,順暢,產品價值是否被用戶感知。一個新用戶剛使用產品時,初來乍到,對產品功能是第一次體驗。是否愿意注冊,在產品上,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信息,取決于在使用過程中,流程是否自然,引導是否明顯。
對產品部門來說,如果新用戶的注冊轉化率過低,說明在新用戶的使用流程上存在優化空間,應該盡量去將登錄前的流程優化,提升注冊轉化率。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此數據去拆分成更多數據。比如:通過已有的信息,對比不同畫像間用戶的注冊轉化率差異。比如男生和女生的注冊轉化率是否存在差異,一線用戶和三四五線用戶注冊轉化率是否有差異。單對此項數據做交叉分析,能得到很多有趣的結論(2)行為漏斗數據:首頁→詳情頁轉化率,ctr,cvr,詳情頁到成交轉化率用戶在使用產品核心功能時,往往會分為多步完成。每一步都會有一些用戶在當前頁面流失或跳到非核心頁面,造成分流。如果將所有的用戶行為數據整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以數據呈現的用戶關鍵行為的漏斗。
這里以電商類產品的核心漏斗為例:
用戶想隨便看看商品:用戶瀏覽首頁信息流
↓
突然有了明確的目標:去搜索目標關鍵詞
↓
瀏覽商品:在搜索結果頁滑動瀏覽商品
↓
相中某一款商品,想具體了解該商品參數:點擊進入該商品詳情頁
↓
產生購買意愿:點擊加入購物車
↓
確認結賬:下訂單并付款
在整個用戶的行為漏斗中,會涉及到首頁到搜索頁轉化率,搜索頁到搜索結果轉換,搜索結果到詳情頁轉化率,詳情頁到訂單轉化率,訂單到付款轉化率等等。
環環相扣,頁面流量越來越少,用戶使用越來越深入。形成一個完整的行為漏斗。每一步都有轉化,有流失。通過分析各個頁面的流失,就能去做相應的優化。
比如搜索結果到詳情頁轉化率很低,可能說明搜索結果不準確,并未滿足用戶真實需求。因此導致用戶只看搜索結果,但沒有想點進去的意愿。
產品的行為漏斗數據,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用戶對產品的使用深度,漏斗轉化率越高,說明用戶使用越深入,使用過程越流暢。(3)留存數據:活躍留存與關鍵行為留存留存率,往往用來衡量產品的核心價值。并且總會和新增關聯在一起去衡量整體流量池的存量。如果留存率很高,即使新增率很低,依然能維持很大的存量用戶群。反之,留存率低,新增率高。那長期看,很難保持持續的存量用戶群。
活躍留存分次日,三日,七日,月的單位。具體以哪個為主,取決于絕大部分用戶的生命周期,如果本身產品是個高頻剛需行為,那么短周期留存會很高,因此適宜觀測長期留存,去衡量產品質量,及用戶體驗。
如紅極一時的臉萌,在短時間內匯集了大量的用戶,如果只看次日留存,那在那段時間的次日留存,應該會處于很高水平。如果將時間拉長,觀察次周留存,也許就能看出一些問題。產品提供的價值可持續性越強,往往用戶粘性越高,長期留存就會越高。因為培養了用戶習慣,用戶也會樂于去長期保持習慣。
另外一種是關鍵行為留存。如果拿活躍留存率、注冊留存率、或有更深入行為用戶的留存率做比較,我們會發現,往往用戶行為越深入,越接近核心功能,留存會越高。從用戶角度敘述即,用戶越深入使用產品,就越能感受到產品價值,就越大概率第二天甚至第二周回來繼續用它。
因此,如果我們想確定哪種行為,哪種用戶是我們想持續拓展的用戶群,不妨將他們的畫像和留存率做個交叉,即能發現什么樣的用戶他們的留存率更高,我們將其他用戶盡可能轉化成這樣的用戶,就能明顯提高留存率了。
作為產品經理,需要每天持續觀察數據指標,以此做出正確決策或思考優化方向。如果某一天數據突然發生異常波動,那就需要立刻確定波動原因,從而去解決問題,使數據回歸正常。經過這么長時間和數據打交道,總結了以下幾點:(1)渠道調整各渠道的投放分配,流量占比一旦發生調整,便有可能影響整體的數據指標。高質量渠道縮量,低質量渠道擴量,都會拉低整體數據指標。因此在關注整體數據變化時,要同步關注渠道數據變化,也要及時跟進市場的計劃同步。便于第一時間確認指標變化原因。
另一方面,如果有品牌投放或廣告投放,要注意投放的素材發生變化,會帶來新增用戶群的畫像變化。也會影響到用戶質量與匹配度,從而影響到整體數據指標(2)用戶畫像變化不同用戶畫像在產品上表現的行為特性不同,因此要善于拆分用戶畫像或交叉用戶畫像去對比數據。比如寒暑假,往往會帶來學生流量的增加。學生流量的特點和上班族的特點一定存在某些差異,那么從數據指標上看,每當寒暑假的時候,數據指標都會發生一些趨勢變化。因此需要提前了解不同畫像的行為特性,并且在關鍵時間點,監控不同用戶群的占比變化。(3)功能變化每一次迭代發版,很容易造成數據指標的波動。因為存在新老版交替,用戶行為數據的遷移和重疊。另一方面。功能改動越大,影響面就越大,有可能產生連帶效應。即更改的雖然是這個頁面,但實際會影響到多個頁面。
比如:我雖然更改了列表的排序策略,但通過數據,會發現,除了列表CTR發生了變化,列表的下一級頁面轉化率也會變化。這是因為,當列表的結果因排序變得不精準,那進入下一級頁面依然會受此影響,變得不精準,從而造成持續的流失。從用戶角度解釋,即用戶的決策會受到持續影響。
今天先聊到這兒,有時雖然會被數據波動虐的不行,但當經過各種原因排查,最終確定問題根源時,那種串聯邏輯后形成的完整分析思路,是我最大的收獲。希望你也有此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