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90%文字是我思考后的組織,對書中的內容和組合元素都有所調整,可能和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解讀略有不同。
怎樣發現一本對產品和運營有用的好書?
有蠻多的方法的,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豆瓣上的評分以及書中的推薦。
比如,我看一本經典之作,在書籍里面可能就會出現推薦,經典的書籍推薦的書,那肯定也不會差,對吧。
《瘋傳》這本書是我豆瓣上發現的,前段時間買了回來,那么,開篇的推薦序你就能發現諸如《粘住》、《習慣的力量》這些比較知名的書籍。
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并沒有去看網上的相關文章,當我看了這本書并且做了筆記以及思考過后,我特意去找了些這本書的解讀,我發現他們的解讀很片面。基本是照搬書里面的內容。
我個人認為,這是在做無用功,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輸出。
我說過,我看一些工具類的書籍一般在1-2小時會看完,如果遇到會刷新我認知的書籍,我會放慢速度,故此,這本書我前前后后看了兩天,中間我很多次停下來思考書中的觀點。
這本書必然是一本好書,所以,我應該去認真對待,也更應該推薦給更多的人看。
《瘋傳》的核心是“感染力”,如何才能講這種力量賦能到產品和思想中去?需要遵循六個原則,即:社交貨幣、誘因、情緒、公共性、實用價值、故事。
雖然作者把動機也劃在了社交貨幣的組合元素里面,但我個人認為,動機應該是其余元素的前提條件。
比如,元素里有個歸屬感,歸屬感則由稀有、專用、神秘這些元素組成,那么,我們舉個例子,比如,我說:XXX恭喜你獲得XXX專用獎勵。
聽到這句話,是不是認為這是某個級別或者某種群體才能享有的特權?那么,我相信,得到這種信息的人肯定會對產品有一種歸屬感,那么,就有可能更加賣力,更加頻繁的使用產品,甚至還給朋友推薦產品。
而,這一切的動機就是想要獲得更濃烈的歸屬感,更高的榮譽。
所以我說,動機應該是行為的前提條件。
針對老用戶這一招是最好用的,比如,你的產品是內容型,那么,關鍵行為則是用戶端的輸出對吧,那么,這個時候你給老用戶發個信息,告訴他,他的內容被官方選為精華,并贈送他一張“貢獻達人”卡,這張卡只針對持續的高質量內容輸出者開放。
這個時候,對于用戶而言是怎樣的心理狀態呢?
“我靠,啥玩意兒?”
“我去,達人卡?”
“我去,限量專屬身份標識?”
“我的天,發帖經驗雙倍、首頁推薦置頂、紅人榜...”
以上對話來自于想象。
用戶的心理狀態必然是驚喜的(Ahamoment),所以,他就會更加努力的進行高質量的輸出,你產品的高質量內容也將會越多。
我就舉個前兩天的例子。
我在鑒鋒的星球發了幾篇帖子,然后前兩天鴨頭小助手找到我,說下周給我上優質榜。就這么個過程,你說我驚喜不,顯然是的,那么,這樣一來,我就會更加的給他的星球輸送優質內容。
再比如說,我投稿給鳥哥筆記,最后通過了,然后還能給我帶來一些粉絲,你說我后面我還會不會把優質內容投給他?顯然是的。
對于新用戶而言可能還需要在產品運營方面下功夫,而對于老用戶而言,可能本身就擁有一定程度的歸屬感,只是,用這種手段來刺激一下,那么,便能提升老用戶的歸屬感。
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一旦周期長了,也必然會疲憊的,這時候就應該考慮創造新的價值,因為老用戶必然是希望你的產品能夠給他帶來更多的新的價值的。
這個概念在之前的日記中已經寫到過,在此不多展開講。
內在吸引力、游戲杠桿這些概念大家看筆記應該都能夠理解,我說一下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矛盾。
書里面并沒有把這個概念組合到元素中,我是看了有個例子之后,認為,這個概念應該單獨拿出來講一下。
什么是矛盾?字面意思是兩種武器,即矛和盾,矛主攻擊,盾主防御;白話解釋就是,在人們的認知當中,某些事物之間存在著絕對的對立性。
比如,我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個畫面:一位女士坐在船上,船里全是泡面,我忘記具體標題了,大致意思就是說這女的一口氣吃了一船泡面。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誰能吃一船的泡面?顯然不行,所以,這就是矛盾,因為人的胃即使有很強的收縮功能,但也裝不下一船的泡面,對吧。
咱們普通人平時吃泡面2桶就差不多了,三桶就是很厲害的了,那些56789桶的,我就不說了,肯定是大胃。
這就是矛盾,那么,這個矛盾有什么用呢?就在于傳播,那么,為什么這種矛盾的元素會讓人們瘋狂傳播呢?
因為當你看到這樣的矛盾事件之后,你會去傳播,你傳播之后會有這樣一個心理:這個是我發現的,我第一時間分享出來給你們看,我很厲害吧,你們都沒發現,就我發現了,哼哼,快夸我,快夸我...
所以,你明白了,為什么人們會分享各種各樣的東西呢?根本原因其實就是滿足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只有自己才會知道,但卻并不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贊美。
如同你分享了一個很好玩、很厲害的東西,但別人有可能只是看看罷了,很少情況下有人會夸贊你。
當然,也要看什么東西,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大家還是很愿意對你說聲“謝謝”的。
而你的目的不就是這樣嗎?然后就會樂此不疲的去分享給大家更優質的東西,這些東西被更多的人拿到并且學習,大家的素養、能力等等各方面都在提高,這必然是一個好的現象。
所以,好產品,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誘因
字面意思就是:誘惑的原因。
白話解釋就是,你沉浸于某種事物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誘惑了你,讓你如此沉浸?
“誘因”的核心觀點就是“鏈接”,聽說過低頻和高頻吧;比如房產、裝修、看病這種屬于低頻次,而聊天、吃飯、走路,這些屬于高頻吧。
那么,如果你的產品是低頻(由行業決定產品),你應該想出一個誘因來與高頻鏈接;書里面提到的鏈接更多的是高頻的場景和高頻的其他產品。
比如,奇巧巧克力銷售額瘋狂下降,于是他們與喝咖啡進行了鏈接,重新制作了廣告宣傳,給人們植入“喝咖啡就要吃奇巧”,這樣才搭配。
就好比,MAC和星巴克這樣的鏈接一樣,雖然蘋果公司并沒有做這樣的鏈接,但使用MAC的商務人士又恰好喜歡和星巴克,于是,帶著自己心愛的MAC,到星巴克辦公。
這就形成了一種誘因的現象,讓人感覺,外出用MAC辦公就得去星巴克。
所以,誘因這個元素其實就是場景鏈接的一環,我個人認為這是屬于品牌戰略的方向,而且也并非一朝一夕。并不是說你做一次就能把這種場景連接起來的。
該改變人們頑固的思想必然需要經過時間沉淀。
這里要注意一點,就是鏈接的場景的問題,如果你僅僅只是在廣告中體現這種現象,其實效果并不是很好,至少沒有將效果最大化;
書里面有個例子,有個人在浴室洗澡,出浴室的時候滑倒了,然后這個時候有個聲音說:別忘記買防滑墊。
理論上來講,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僅僅是對事件人當時有效果,且場景是停留在浴室,也就是說,他可能走出浴室一會兒就忘記了,當他要洗澡的時候可能才會記起來買防滑墊。
但問題是,你的浴室沒有買防滑墊的,對吧。
所以,誘因的元素有兩個難點,一個是場景,一個是時間,都需要無縫對接。
我就拿廁所舉例子,男同胞應該看到過“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標語吧,如果這個標語貼在路上,等你到廁所的時候可能就忘記了,那也就不會采取什么行為。
再比如,我之前的公司的食堂,會有“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的標語,但這標語并不是放在我們吃飯的桌上的,而是放在外面洗碗池的地方。
我當時就想:你把這話放在這里干啥,我都已經開始洗碗了
這是個比較簡單的道理,稍微說一下就能夠理解,這里不多說。
而誘因又常常和公共性這個元素相關聯,因為誘因必然是要頻率很高的、體量很大的,那么,公共性則可以很好的滿足,公共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也是公開性,比如街上這種場景。
公共性
這一元素利用的是群體效應的作用,讓產品在公開的場合出現,說白了就是種錨。
當滿足這樣的條件的時候,人們就會經常感覺到“這種東西我見過”(心理錨定),之后如果人們有這個需求,那么,優先考慮的就是“這東西”。
我這里說一下【行為剩余】這個概念,其意思就是:做出某個行為之后的還殘留的生理體驗。
可能你們不是很明白,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你買了肯德基的套餐,店員給你拿袋子裝好,而肯德基的袋子都是那種手提的四方形袋子,上面印有品牌LOGO。
你到了公司,拿出來吃。這個時候你雖然已經購買成功,按理說你對肯德基已經不會產生利益了,但是不要忘了,你提到了公司且公司有很多人應該都會看到袋子上的肯德基LOGO。
而你無形之中還在為肯德基做廣告(移動人體廣告^ ^),這種行為就叫做行為剩余。
說的簡單直白點,就是,你的行為還有余力,還存在著影響。
再說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我以前玩QQ的時候(現在不怎么用了),QQ那會兒有個在線狀態的功能,可以顯示你當前在線的設備,好像最后還可以自定義這個功能?
這種行為也屬于行為剩余,通過QQ,為手機設備打廣告(iPhone應該感謝騰訊)。
這兩個例子我相信你應該了解什么叫行為剩余的概念了,但具體要怎么用在產品中,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實用價值
這一點就不展開講,因為你做任何產品必然需要給用戶提供某些核心功能,這些核心功能你就可以理解成實用。
其實這個元素和我之前看的《無價》相像之處,如果要更深入的了解這一點,我推薦你去看《無價》,這本書我優先推薦給電商運營、線下實體店運營的同胞看,記住,是必看;當然運營和產品也應該有所了解。
故事&情緒
我將兩個元素合在一起寫,因為單獨寫的話其實也沒太多需要介紹的。
這兩者通常是結合起來運用的,比如,你寫軟文,做視頻廣告等,這些是故事,而你想要你的軟文和視頻廣告有傳播力度,那么就需要融入情緒。
你們知道這一招運用的最好的是哪個嗎?你們肯定知道:咪蒙。
是的,沒錯,就是她,咪蒙雖然是很大的KOL,但她的運用手法是有點偏KOC特征的,比較接地氣,很會編故事,常常引發大家的共鳴。
而咪蒙大多數的情緒植入的是:消極情緒。
焦慮是消極情緒的一種,咪蒙運用的簡直是得心應手,后來玩大了,過火了,一發不可收拾。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個人,老早之前還批判過她一次,我對她的批判真可謂一陣見血,一陣見血,一陣見血!
總體而言,新媒體的運營人員常用的應該是故事和情緒,而產品以及運營人員常用到的則是誘因、社交貨幣、公共性、實用性這四種元素,那么,對于電商運營更多的是在價格方面做動作,所以,他們最應該掌握的則是實用價值。
不論你屬于哪個行業,哪種運營分支,只要你做的工作是和產品以及市場相關的,我仍然強烈推薦你閱讀《瘋傳》。
相信我,你不會后悔的,我現在拆書,一般都是拆那種能刷新我認知的書籍。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