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萌新、甚至是傳統行業的運營伙伴,對于運營專業術語一知半解。在閱讀專業運營書籍、文章時候云里霧里,更甚至很多作者通過在文章中加入運營術語英文縮寫以提高文章“深度”,今天就讓我們來通過日常對話解讀那些運營專業術語吧。
“做了這個老帶新活動以后,每天APP的UV同比提升了20%!”
“UV這么高,那接下來你要注重用戶后續轉化啊。”
定義:獨立訪客UV指不同的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獨立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三人通過三個賬號訪問了某寶網頁,則UV=3。
這里需要提一點:獨立UV是按瀏覽器cookie為依據。只要cookie不清楚,兩個人在0:00—24:00內用同一個瀏覽器不同的賬號登陸,只會算作一個UV。
UV可以做為大多數產品衡量流量的關鍵指標,通過監測其UV的變化推斷出其推廣、轉化等多個渠道所遇到的問題。
“剛剛上線了圣誕節活動,活動頁開啟了定時搶券功能。”
“你還別說,雖然UV沒怎么變化,PV倒是高了不少,很多人在關心什么時候搶券。”
定義:訪問量指PV不同的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總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分別看了某寶網頁2次、5次、3次,UV=3,但是PV=10。
PV與訪客量成正比,但是無法通過PV正確認知現有流量,但是可以通過PV推斷某活動是否受用戶歡迎或者關注。同時間段,PV一定是大于UV的。
“昨天通過分析用戶IP,發現我們65%用戶集中在廣州,23%集中在江蘇。”
定義:獨立IP指不同的用戶,通過互聯網各個擁有唯一IP地址的計算機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獨立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三個人,通過同一臺電腦三個賬號訪問了某寶網頁,則IP=1。IP能反應網絡虛擬地址。雖然具有精準性,但是無法直觀體現真實獨立用戶流量。
這個時候很多人或許會疑問,IP和UV到底哪個更精準?站在運營的角度,當運營對象為用戶時候,我認為是獨立UV對分析活動成效更好。
那什么時候UV會大于IP?
一個局域網擁有相同的IP,10個用戶同時訪問同一個網站,則UV=10,IP=1。
那什么時候IP大于UV?
一個用戶上網頻繁掉線,重復10次撥號訪問同一個網站,則UV=1,IP=10。
“網站的RV這三天環比增長了30%,最近運營部做了什么動作?”
“我們最近邀請了3位KOL來不定時在社群與大家交流,大家活動度都提高了很多”
定義:重復訪客RV指不同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重復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分別看了某寶5次、1次、3次,他們都是重復觸發用戶數,則RV=2,
重復訪客越多可以體現出用戶粘度越高,但是在實際運營中,我們更多的會去比較UV與PV的關系占比。
“現在微博UGC越來越少了,盡是一些成年老梗。”
“還是人人都是PM做的好,原創內容豐富。”
定義:用戶創造內容更通俗易懂的解釋為:由用戶自我創造的可消費的內容。
我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注冊用戶,我在網站上編輯發表文章供大家閱讀、學習,我這篇文章就可以稱之為UGC——知乎、閑魚、微博等等平臺都是由許許多多UGC組成。
UGC往往是具有自傳播性、產品或網站的用戶為其創造者、傳播者與消費者,UGC在用戶運營、社群運營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大V寫的并不一定就是PGC,有價值、有質量的內容才是PGC。”
意義:與UGC的區別在于:由高級資深等用戶自我創造的可消費內容。
PGC來源于UGC的升華,是用戶、社群運營提升活躍度,增加用戶粘度的體現,PGC越多,社群就越有質量、影響力就越大,大部分微博黃V、橙V就是微博PGC的創造者。
“目前APP的DAU為3萬,MAU為45W,爭取在下季度MAU不變的情況下,提升DAU到5W。”
定義:日活躍用戶指單日某產品或者網頁的活躍用戶數。
月活躍用戶指單月某產品或者網頁的活躍用戶數。
DAU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日活,反應產品短時間內用戶活躍度。
MAU則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月活,反應產品長時間內用戶活躍度。
為什么我這里要一起說這兩個東西,因為單看DAU或MAU都很片面。兩者結合才有真正數據分析的意義。
日活和月活的比例(DAU/MAU)Y值,Y值代表每日登陸用戶占月活躍用戶的百分比,這些用戶是每天都在登陸還是隔三差五才會登陸?Y值越大,用戶粘度越高,Y值越小,用戶粘度越小。一般來說,Y值會在0.03-1之間。
Y值越大從側面反映出用戶對產品的依懶性較高,用戶粘度較強。也反映出流失率低,留存率高。
“大部分用戶喜歡什么產品?”
“無疑是A產品,同一批用戶在A產品的TP比B產品高20%”
定義:頁面停留時間TP指用戶在各個頁面的停留時長。
TP時長可以反映出某個網頁或活動頁對用戶的吸引力。或者可以通過分析TP,來研究用戶的行為偏好與喜好。
“雖然最近ARPU升高了,但是為什么我們收入卻反而變低了?”
“因為最近渠道用戶流失很嚴重,我們需要持續監控渠道流量異常變化啊”
定義:用戶平均收入ARPU指總收入/用戶數。
傳統行業使用客單價(總收入/訂單數),而互聯網行業不僅用戶基數較大,而且更關注對用戶的運營,所以每個用戶對產品的利益價值更高,故采用ARPU的計算方式。
ARPU只會反映收入情況,無法反映利潤情況。
“本次活動預計成本10,000元,新增收入65,000元,根據財務計算,最終ROI≈35,請領導同意本次活動。”
定義:投資回報率ROI:【(收入-成本)/成本】%
這里需要提一點的就是(收入-成本)不等于利潤,它表示去除成本后的剩余金額,更準確的可以理解為銷售收入,這里可以延伸出一個“率”,成本利潤率。
成本利潤率=利潤(賺了多少)/投入(成本),反映的是成本和利潤的關系,衡量利潤是否在資金回流。
投資回報率(ROI)=產出(銷售收入)/投入(成本),反映投入和產出的關系,衡量活動運營是否值得,能得到多少價值。
ROI并不是越高越好,ROI越高往往可能會反映你覆蓋的客群太少,所辦活動影響力較低。
ROI越低,意味著投入產出性價比較低,需要減少成本或者更精準營銷加大轉化率。
“天貓雙十一GMV如此之高!它到底能賺多少錢呀!”
銷售額GMV指用戶在某網站或產品的成交額。
GMV更多廣泛應用于電商平臺,它更多反映出整個產品或者商家的銷售額,但是實際對于電商平臺本身并無太大的價值。
上述為運營使用頻率較高、使用較廣泛的一些運營專業術語,其他例如SEO(搜索
運營萌新、甚至是傳統行業的運營伙伴,對于運營專業術語一知半解。在閱讀專業運營書籍、文章時候云里霧里,更甚至很多作者通過在文章中加入運營術語英文縮寫以提高文章“深度”,今天就讓我們來通過日常對話解讀那些運營專業術語吧。
“做了這個老帶新活動以后,每天APP的UV同比提升了20%!”
“UV這么高,那接下來你要注重用戶后續轉化啊。”
定義:獨立訪客UV指不同的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獨立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三人通過三個賬號訪問了某寶網頁,則UV=3。
這里需要提一點:獨立UV是按瀏覽器cookie為依據。只要cookie不清楚,兩個人在0:00—24:00內用同一個瀏覽器不同的賬號登陸,只會算作一個UV。
UV可以做為大多數產品衡量流量的關鍵指標,通過監測其UV的變化推斷出其推廣、轉化等多個渠道所遇到的問題。
“剛剛上線了圣誕節活動,活動頁開啟了定時搶券功能。”
“你還別說,雖然UV沒怎么變化,PV倒是高了不少,很多人在關心什么時候搶券。”
定義:訪問量指PV不同的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總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分別看了某寶網頁2次、5次、3次,UV=3,但是PV=10。
PV與訪客量成正比,但是無法通過PV正確認知現有流量,但是可以通過PV推斷某活動是否受用戶歡迎或者關注。同時間段,PV一定是大于UV的。
“昨天通過分析用戶IP,發現我們65%用戶集中在廣州,23%集中在江蘇。”
定義:獨立IP指不同的用戶,通過互聯網各個擁有唯一IP地址的計算機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獨立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三個人,通過同一臺電腦三個賬號訪問了某寶網頁,則IP=1。IP能反應網絡虛擬地址。雖然具有精準性,但是無法直觀體現真實獨立用戶流量。
這個時候很多人或許會疑問,IP和UV到底哪個更精準?站在運營的角度,當運營對象為用戶時候,我認為是獨立UV對分析活動成效更好。
那什么時候UV會大于IP?
一個局域網擁有相同的IP,10個用戶同時訪問同一個網站,則UV=10,IP=1。
那什么時候IP大于UV?
一個用戶上網頻繁掉線,重復10次撥號訪問同一個網站,則UV=1,IP=10。
“網站的RV這三天環比增長了30%,最近運營部做了什么動作?”
“我們最近邀請了3位KOL來不定時在社群與大家交流,大家活動度都提高了很多”
定義:重復訪客RV指不同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同一個網頁或產品的重復觸發用戶數。
今天爸爸、媽媽、兒子分別看了某寶5次、1次、3次,他們都是重復觸發用戶數,則RV=2,
重復訪客越多可以體現出用戶粘度越高,但是在實際運營中,我們更多的會去比較UV與PV的關系占比。
“現在微博UGC越來越少了,盡是一些成年老梗。”
“還是人人都是PM做的好,原創內容豐富。”
定義:用戶創造內容更通俗易懂的解釋為:由用戶自我創造的可消費的內容。
我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注冊用戶,我在網站上編輯發表文章供大家閱讀、學習,我這篇文章就可以稱之為UGC——知乎、閑魚、微博等等平臺都是由許許多多UGC組成。
UGC往往是具有自傳播性、產品或網站的用戶為其創造者、傳播者與消費者,UGC在用戶運營、社群運營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大V寫的并不一定就是PGC,有價值、有質量的內容才是PGC。”
意義:與UGC的區別在于:由高級資深等用戶自我創造的可消費內容。
PGC來源于UGC的升華,是用戶、社群運營提升活躍度,增加用戶粘度的體現,PGC越多,社群就越有質量、影響力就越大,大部分微博黃V、橙V就是微博PGC的創造者。
“目前APP的DAU為3萬,MAU為45W,爭取在下季度MAU不變的情況下,提升DAU到5W。”
定義:日活躍用戶指單日某產品或者網頁的活躍用戶數。
月活躍用戶指單月某產品或者網頁的活躍用戶數。
DAU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日活,反應產品短時間內用戶活躍度。
MAU則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月活,反應產品長時間內用戶活躍度。
為什么我這里要一起說這兩個東西,因為單看DAU或MAU都很片面。兩者結合才有真正數據分析的意義。
日活和月活的比例(DAU/MAU)Y值,Y值代表每日登陸用戶占月活躍用戶的百分比,這些用戶是每天都在登陸還是隔三差五才會登陸?Y值越大,用戶粘度越高,Y值越小,用戶粘度越小。一般來說,Y值會在0.03-1之間。
Y值越大從側面反映出用戶對產品的依懶性較高,用戶粘度較強。也反映出流失率低,留存率高。
“大部分用戶喜歡什么產品?”
“無疑是A產品,同一批用戶在A產品的TP比B產品高20%”
定義:頁面停留時間TP指用戶在各個頁面的停留時長。
TP時長可以反映出某個網頁或活動頁對用戶的吸引力。或者可以通過分析TP,來研究用戶的行為偏好與喜好。
“雖然最近ARPU升高了,但是為什么我們收入卻反而變低了?”
“因為最近渠道用戶流失很嚴重,我們需要持續監控渠道流量異常變化啊”
定義:用戶平均收入ARPU指總收入/用戶數。
傳統行業使用客單價(總收入/訂單數),而互聯網行業不僅用戶基數較大,而且更關注對用戶的運營,所以每個用戶對產品的利益價值更高,故采用ARPU的計算方式。
ARPU只會反映收入情況,無法反映利潤情況。
“本次活動預計成本10,000元,新增收入65,000元,根據財務計算,最終ROI≈35,請領導同意本次活動。”
定義:投資回報率ROI:【(收入-成本)/成本】%
這里需要提一點的就是(收入-成本)不等于利潤,它表示去除成本后的剩余金額,更準確的可以理解為銷售收入,這里可以延伸出一個“率”,成本利潤率。
成本利潤率=利潤(賺了多少)/投入(成本),反映的是成本和利潤的關系,衡量利潤是否在資金回流。
投資回報率(ROI)=產出(銷售收入)/投入(成本),反映投入和產出的關系,衡量活動運營是否值得,能得到多少價值。
ROI并不是越高越好,ROI越高往往可能會反映你覆蓋的客群太少,所辦活動影響力較低。
ROI越低,意味著投入產出性價比較低,需要減少成本或者更精準營銷加大轉化率。
“天貓雙十一GMV如此之高!它到底能賺多少錢呀!”
銷售額GMV指用戶在某網站或產品的成交額。
GMV更多廣泛應用于電商平臺,它更多反映出整個產品或者商家的銷售額,但是實際對于電商平臺本身并無太大的價值。
上述為運營使用頻率較高、使用較廣泛的一些運營專業術語,其他例如SEO(搜索引擎優化)、ASO(應用市場優化)、SEM(搜索引擎營銷)等等,就是更前端化運營、甚至是推廣才會接觸的內容了,技不壓身,感興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自行學習了解,
純手打文章,若對其中任何問題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歡迎指正。
總而言之,做好運營,不僅需要對專業術語的“了解”,更要對其深入的“理解”方能始終)、ASO(應用市場優化)、SEM(搜索引擎營銷)等等,就是更前端化運營、甚至是推廣才會接觸的內容了,技不壓身,感興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自行學習了解,
純手打文章,若對其中任何問題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歡迎指正。
總而言之,做好運營,不僅需要對專業術語的“了解”,更要對其深入的“理解”方能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