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這個被2016年熱播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帶火起來的熱詞,其實在之前一年就被一家賣原創手作的電商平臺打出了名號。2015年上線的東家APP,為眾多默默無聞的東方手作匠人提供一個曝光和展示的平臺。雖然賣的都是“非標、無用,同時特別昂貴”的手作作品,也從不靠傳統電商慣用的打折促銷手段吸引買者,但它的平均客單價就能接近2000元。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東家APP的用戶男性占比61.7%,二線及以上城市中24歲—40歲是其主要消費群體。這類用戶對生活品質和精神文化追求較高,也是東家團隊早已瞄準的“新中產”消費群體,是東家手作購買交易的主力軍。
2018年4月東家APP用戶年齡分布
2018年4月東家APP用戶城市分級分布
有意思的是,從消費能力分布來看,東家APP低消費者用戶比例雖然波動較大,但總體上仍占一定地位;中低和中等消費者也較多。綜合用戶畫像來看,表面上比較小眾冷門的東家APP,實際受到了各個年齡段不同消費能力人群的關注。由此可見,在傳統文化和匠人精神這些日漸主流的情懷感召之下,大眾對文化藝術品的審美需求普遍提升,對大隱隱于市的匠人們的關注度也明顯增長。在這一背景下,東家APP提出要打造文化生活平臺,在做電商之外,用有質感、有格調的專業東方美學內容吸引了各種類型的用戶,為自身持續增長儲備了潛在市場。
2018年4月東家APP用戶消費能力分布
2017年4月-2018年4月東家APP低消費者占比趨勢
創造交易場景,讓“無用之物”變成競價之寶
今年初,東家完成1.1億元B輪融資,計劃在2018年圍繞交易場景、供應鏈和非標領域的標準化建設三方面開展電商業務。東家向來注重創造交易場景,在大力挖掘民間匠人、不斷豐富SKU的同時,持續推進APP功能的更新迭代,為全面真實展示匠人作品提供窗口。
原來只在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才能見到的押窯、競拍、賭石、尋寶等場景,被搬上了東家APP的首頁,用戶通過“押窯”、“0元拍”、“開料”、“探寶”等不同接口可直接進入交易場景。參與押窯的用戶,在制作瓷器前就預訂窯位,燒出來的瓷器是好是壞要聽天由命;參加拍賣的用戶,可以通過直播聽拍賣師講解,實時在線查看競拍情況,體驗一把速度與激情;“開料”相當于賭石,一刀窮、一刀富、一刀買別墅,玩的是心跳、考的是眼力;探寶則帶人深入匠人工作室,直接展示一件作品是怎樣煉成的,有興趣者可以在線討價還價達成交易……東家也與其他平臺進行場景搭建的合作,例如景德鎮老牌瓷器品牌“九燒”曾于去年在網易視頻上進行了一場八天八夜的燒窯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300萬,600件柴窯作品全部售罄。這些參與性極強的場景,往往讓手作愛好者們沉浸其中而欲罷不能。除了樂趣和便捷,東家專業團隊對手作進行嚴苛把關,為用戶購買消費提供了安全保障。
對準手作愛好者,以興趣集群帶動社交互動
手作匠人是一個頗具神秘感的群體,他們往往專注于打磨作品,不擅長商業事務。東家以平臺的影響力成為他們的“經紀人”,在匯聚匠人幫他們打理生意的同時,也將對原創手作感興趣的用戶聚集起來,打破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壁壘。
2017年6月,東家推出聲勢浩大的逛窯活動,匯集亞洲20個知名窯口,100多位優秀匠人,匠心造瓷、一起淘器。易觀千帆數據監測顯示,當月APP活躍人數躍升至21.2萬,環比增幅58.5%。
2017年1月-12月東家APP月活趨勢
2017年11月東家用戶活躍度出現年度第二次顯著增長,當月其APP在社區內容上進行了較大規模更新:新增關注流,用戶可以查看關注匠人所發布的新品和分享;新增“雅趣”內容模塊,多角度呈現東方美學生活方式;上線漢服館,為用戶提供了解漢服不可或缺的工具書。由此可見,東家的運營策略為以匠人和用戶之間“弱社交”的內容關系為基礎,轉化達成“強社交”的買賣關系。社交互動助力垂直領域的深耕運作,使得東家用戶呈現出整體體量小、交易質量高的特征。
此外,在拉新促活方面,東家推出“搭伙試用”模式,用戶可以最低15元試用東家優選的食味、茶葉、茶器、香器等并邀請好友參伙,在活動時間內達到成伙人數即為搭伙成功。利用用戶已有的強關系進行社交營銷,也是目前電商主流營銷方式之一。
活躍度趨低,跨界合作能否扭轉頹勢?
進入2018年以來,東家APP的每月活躍人數持續走低,在4月份甚至跌至10萬以下;4月啟動次數只有46.4萬次,比年初的87.6萬次減少將近一半。在用戶新鮮感漸失、文創行業競爭加劇的危機中,東家開始將目光投向其他領域,在線上線下尋找合作者以期扭轉頹勢。
2018年1月-4月東家APP月活趨勢
2018年,除了進一步升級平臺內部內容生態系統、改版社區“雅趣”之外,東家在外部也積極延伸拓展,在悟空問答、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各大平臺打造內容分發渠道,例如在抖音邀請八個垂直領域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入駐,與微博開啟戰略合作幫助匠人入駐微博、身份認證并提供漲粉服務等。東家正通過“賦能匠人”、孵化明星匠人IP,來尋找突破瓶頸期的可能性。
在線下,東家其實早已著手探索場景落地,2016年就在國子監街建起“東家客廳”,為全國各地匠人打造線下交互平臺,也為深入線下布局積累了經驗。繼去年9月問津體驗店開業后,合作方言幾又將進一步與東家探索合作方式,計劃未來所有門店將對東家進行開放。此外,東家正聚焦博物館領域,嘗試探索與實地文化場景的連接。眼看著《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傳統文化節目接連走紅,文化復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形勢似乎一片大好。東家究竟能否東山再起、超越以往,其創始人兼CEO 俞海華自己給出了回答:“難以確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