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真实露脸自拍10p,成人国产精品秘?久久久按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幫助

為什么我說微信產品不是最好的社群產品?

2020-02-18 10:13 運營文檔

一樣先一句話結論:社群困境來自微信的先天限制,臉書才能算是好的產品。

01 身分認同的前提:信任

一個穩健的社群,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

因為「社群」是多對多的網狀關系,而不是由一個中心一對多的發布消息。要啟動社群成員的主動參與,信任是標配,也是啟動的關鍵因子。

1. 實名制

可惜的是,國內雖然許多服務都需要實名制(如手機號…或各種帳號注冊),但這些實名制是對于平臺方的實名制,大多人對其他網路上的其他用戶都是以虛擬形象的形式。

以主流社交產品來說,圖左是微信的某群內的成員,可以看到絕大部分人都是用昵稱與非本人頭像;圖右是海外的主流社交產品臉書,幾乎 99 %的用戶都是用自己的真實姓名跟真實頭像。

這也是我來到北京,社交通訊軟件換成微信后,最不習慣的點。

雖然微信有特別多好用方便的應用,但每次打開通訊錄跟群聊,完全不知道誰是誰,雖然群聊比例超高,在微信上好像自己很多朋友,但總覺得很難進一步產生交流,挺可惜的。(臉書的用戶交流多在動態與私信,所以信任和深度交流比例高上許多)

畢竟,信任這件事是雙向的,人對于陌生未知的事情往往會保有警惕之心,更何況大部分人的習慣已被微信建立,連真實姓名跟頭像都不對外展示了,何談信任?

另一方面,微信產品定位還是「熟人圈」,結果真實姓名跟頭像的文化習慣卻沒成形,這也是讓我挺驚訝的部分。

2. 同溫層的擴張:微信很難

接續「熟人圈」這部分來看「動態分享」。

我在社群中曾說道:「社群是種『同溫層擴張』,而不是『跳出同溫層』。」

跳出同溫層實在太難,反人性。但我們很擅長去做同溫層擴張,認識朋友的朋友,總是比認識一個陌生人容易許多,更何況是在感興趣的話題下。

只不過,國內的微信朋友圈,做不到這點:

首先是非朋友的留言不會顯示,內容的排序也是「按照時間排序」,系統不會再把好的內容重新放上信息流;反觀臉書,我們常常在朋友的內容下,認識一些有趣的朋友的朋友。(真正去達到同溫層擴張)

另一方面,好的內容會穿越時間。

即便是一周后,依然能看到人們繼續在某個話題下討論交流,展開對話和建立連結。(在微信,我們可能兩三天沒刷朋友圈,錯過的就是錯過了。)

3. 群聊:內容的碎片化,無法延續討論

除了朋友圈的機制,造成內容無法讓朋友的朋友參與,也因為使用微信的我們的社交習慣主要是在「群聊」的即時聊天機制下,內容的碎片化,一個話題延續不會超過一小時,馬上就被新的信息給中斷,內容無法發酵。

當內容無法延續,會造成兩個主要問題:

  1. 無法讓人們「多面向」的認識彼此
  2. 讓人們更不愿意去發布深度內容

因為成本不敷,好不容易花了時間構思編寫,但不到幾分鐘就被新的訊息給中斷,話題就變成另外一個了。

臉書雖然也有即時聊天工具(Messager)但主要的交流媒介是「動態」(Post)和私信,尤其還有小組(Group)功能,讓社群得以發生。(類似豆瓣小組)

小組提供了管理者許多社群類功能(用戶賦能),例如:后臺數據(成員互動資料)、入群申請管理、活動功能、單元模塊、貼文排程…等。

BUT!

臉書也曾上線過小組的群聊功能,只不過這個群聊功能在 2018.10.18 正式上線,不到一年后的 2019.08.22 就宣布全面下線。

這是為什么?

因為他們發現「群聊的型態」不利于社群發展,無論是太多雜音和廣告(原文是 noise and spam)、內容無法延續,以及即時性的壓力使得運營成本過高,長期下來的使用率偏低。

所以不到一年,臉書就毅然決然放棄了在小組功能的群組聊天室功能。
若要群聊就是朋友們自己拉在臉書 Messager 拉群。

當日常的通訊(社交)和社群產品結合在一起,成為生活中最高頻的應用,加上實名制的信任,社群受到產品的助推,因此海外的社群(Community)的成熟和增長期比國內早上許多。

總結來看,同樣是最高頻的社交產品,臉書更適合社群產生,微信則強調了熟人社交圈,信任因為頭像和實名制、群聊的內容碎片化以及朋友圈的封閉,信任無法傳遞出去,同溫層很難擴散。

02 產品的目的?

我對于產品的定義是:「不會改變人們的行為本質,只是降低行為的邊際成本。」

無論是讓你省時間提升效率的產品(強目的性),還是讓你殺時間殺的更快樂的產品(弱目的性),都是去降低行為成本,讓原本覺得懶、太累的行為開始可行,而不是改變你需求的本質。

只不過國內社交產品主流,人們日常使用頻次第一的產品──微信,是個好用的熟人通訊工具,卻沒有達到降低「社群行為的邊際成本」,所以國內社群生態發展遲緩。

真實的社群是需要產品的扶持的,無論是降低規模化的邊際成本,還是符合品牌質量的標準化流程。

我看了好多國內互聯網品牌,都還是抱著老大哥的心態,首先沒有權力下放,賦能給用戶的思路,就算提供工具,也是把用戶當做工具,或者實現自己目的的流量,再來是沒有將這些賦能產品化的意識。

總覺得自己打造一套工具,讓用戶使用就好,卻沒有意識到用戶是個「人」,如何長線經營用戶,讓用戶帶動用戶?

其實打建了社群,這些積極的帶動者,就是你品牌的免費員工。他們即使不領工資,但干的活可能還比你那些領工資的員工還靠譜。

臉書自從把品牌標語從”Make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改成“Build Community and Bring People Together”

就意味著他們開始重視「社群的帶動者」。畢竟是這群人讓一堆人愿意花時間在臉書上,無論是看內容還是社交認識朋友。

甚至臉書還在臺北設有一個官方專屬給社群運營者的社群(很幸運我也是受邀的其中一份子,所以我才要在北京弄個【社群經營者的社群】,剖析人性和社群,讓更多人和品牌知道如何建立社群。)

臉書對于人性的理解確實超越國內互聯網公司的,有很多我們可學習之處,但我們別輸給了他們阿!

舉個另個例子:YouTube,能讓 YouTube 這品牌能影響世界的主要因子,絕對是那些內容生產者社群,真是因為這些創作者,才會有這么多用戶每天在 YouTube 上殺時間;而 YouTube 只要經營好這些內容社產者,給他們各種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品質標準化的工具,賦能給這些生產者,把他們當做人對待,他們就會「自發性地」去帶動用戶,維系 YouTube 這個品牌。

就算微信行不通,國內的 B站、頭條、知識星球也都在往社群生態經營了,除了將內容發布工具做好,也進一步提供社群賦能和產品化,為的是建立壁壘,讓生產者留下越多資產在他的平臺內,將轉移平臺的成本提高。

那么,你呢?

社群并不是一個隨便說說的詞,「真正的主動參與」和被動并帶有功利心的參與是存在著區別的。


相關推薦

QQ在線咨詢
AI智能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