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般來講,所有的工作無非都可以歸類到以下兩種屬性中去:
純粹的職能支持類工作;目標導向類工作。
可能超過85%的運營小伙伴們在做的工作,其實是前一種,往往目的性不夠強,或者根本就沒有目的。
前一種創造的價值感很低,而后一種創造的價值感則會越來越高。
一個人,想要做好運營,要必備。。。。。。
1. 一些必備的基礎素質和思維方式、工作習慣等(比如:投入產出比意識、流程化、精細化意識、回報后置意識等)。
2.至少一項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帶來產出的運營硬技能(如:文案、內容包裝、生產、活動策劃、用戶互動、維系、數據分析、策略制定等)。
今天我們來聊聊“目標導向意識”和“效率意識”。
一般來講,所有的工作無非都可以歸類到以下兩種屬性中去:
1、純粹的職能支持類工作;
2、目標導向類工作。
前一種創造的價值感很低,但后一種創造的價值感則會越來越高。
可能超過85%的運營小伙伴們在做的工作,其實是前一種,往往目的性不夠強,或者根本就沒有目的。
我們來舉個栗子吧,做客服,跟用戶互動,陪用戶聊天這么個事兒,我相信這是絕大部分運營都做過的事情了,也基本是初級運營常見的工作之一。
但,同樣是做客服跟用戶聊天,你會發現,可能也有兩種不同的做法——
把客服入口放到產品或網站上,然后,有人來找就應一下按部就班解答一下問題,沒人來找就等著耗著,完事了。
如果你處于第一種狀態下,容易茫然——反正干好干壞一天就那樣,無非接接電話,回答回答問題,別讓用戶到處去投訴就好。但最終你會發現,身處第一種狀態下,很可能是沒有前途的。因為,這種單純依靠出賣勞動力和時間來達成的工作,價值感極低,非常容易被替代。且,無論你干半年還是三年,你可能都沒什么成長。
那么,你可能需要盡一切努力向第二種狀態看齊。
比如說:
假如是在第二種做法的邏輯下,你可能會去關注你一周內接收到的所有客服信息,會去把這些信息做一個分類,然后你可能借由歸納分析發現,上來就問你“標準碼嗎?我身高-體重-穿哪個碼。”的人特別多,于是你反推出來,我們的產品設計和表達可能不是非常清晰,又或者是產品的新用戶引導容易讓買家感到迷茫。迅速把結論反饋給了產品,借此推動了產品的改進完善。
再比如:
有段時間網絡上流出逗比的客服和買家對話,仿照前者傾盡所能想出一條絕妙且逗比的回復,讓問這個問題的用戶們覺得和客服聊天不是死板、干巴巴的,甚至愿意把你的回復轉發出去,形成傳播。這也是促成買家關注我們商家的一種方式。
如果你能進入到第二種狀態中,你會發現你的工作產出和價值感會與之前有著本質的差異。
有了目標感,接下來那“效率意識”就比較明確了。
在效率意識的觀念下,你的所有時間,所有在做的工作,可能都是成本。所以,相同的成本投入下,你如何能讓自己的產出變得更大?如何持續去優化自己的投入產出比?你會發現,作為一個運營,“效率”兩個字,會貫穿于你的職業生涯始終,體現在方方面面。
比如:
我過去這一周都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的產出效率尤其高,值得我花更多時間投入?而哪些事情產出不明顯,我可能可以完全忽略它?
同樣是做推廣引流,我在10個渠道都鋪開了引流內容,但最后我發現,其中有2-3個渠道的轉化效率非常高,而有2-3個渠道其實沒什么反應,那我是不是應該把沒什么反應的那幾個渠道完全干掉,在效率更高的那幾個渠道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時間?
層次再高一點,則比如:
老板跟你說,我們要把網站流量下個月翻3倍,普通人可能會上來拍腦袋直接想,哦,那我們應該多投廣告啊,多投點廣告流量不就上來了嘛?
但,一個腦子里緊繃著“投入產出比”和“效率”意識的運營,可能會把這個事先拆開來分得極細。比如,我網站的當前的流量都是從哪里來的?比如,來源于老用戶的流量構成和來源于新用戶的流量構成各自是多少?老用戶這邊,我可能還有多大空間去拉升流量?
而到了新用戶這邊,他們各自又是從哪些渠道過來的?有沒有哪個渠道的訪問的轉化尤其高?那么我是不是在這個渠道下去重點加大投入就能帶來我想要的結果?
其實初級和中高級的一個顯著差別,往往就是初級只會被動做事情,或者是在方向不明的情況下純靠拍腦袋去行動,但中高級,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標和更容易有所產出的地方,才會開始投入執行。
而最終,你會發現,運營工作中,很大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如何通過不斷的思考、判斷和執行,找到投入產出比較優的路徑和方法,來達成你想要的結果。